特 色 菜
博山豆腐箱
博山豆腐箱為淄博傳統(tǒng)名菜。傳說清朝乾隆南巡,曾特意到博山吃豆腐箱,贊不絕口。
制作豆腐箱時,先將豆腐切成六分方丁,二寸長方塊,用花生油炸至金黃色撈出,再在豆腐塊的一面切開一塊皮(一側(cè)不切斷,起箱蓋作用),挖出內(nèi)里豆腐,再填上調(diào)好的餡料,蓋好“箱蓋”。餡料有多種多樣,有三鮮餡(海米、蝦仁、豬肉)、蟹黃餡、雞肉餡等。一般多用豬肉餡、什錦餡或素餡。
博山酥鍋
博山酥鍋是一種傳統(tǒng)的時令、節(jié)令菜肴,盛行于冬季和春節(jié)期間,傳說是清朝初年顏神鎮(zhèn)一位叫蘇小妹的婦女創(chuàng)始,故菜名定為“蘇鍋”。又因此菜用醋較多,以肉魚骨刺酥爛為主要特征,“蘇”“酥”諧音,遂改名為“酥鍋菜”。
由于酥鍋菜用料廣泛,食用方便,香酥可口,再加易學好做,以至廣為流傳,現(xiàn)已傳至周村、淄川、張店、臨淄、濟南等地。
酥鍋的原料主要有白菜、藕、海帶、凍豆腐、雞、鴨、肉、魚、排骨、豬蹄等,須依次分層擺放,調(diào)料有醋(使原料酥爛)、糖(中和諸料之味)、黃酒(除腥臊)以及香油、醬油、鹽、蔥、姜、八角、花椒等。制做時先用急火燒開,然后用文火燒至肉魚骨刺酥爛為止。離火涼透后,隨吃隨取。
博山烤肉
烤肉是淄博地區(qū)傳統(tǒng)名吃。北魏賈思勰著《齊民要術》中曾載有“炙燉法”,即先將小豬“揩、洗、刮、削,令極凈。小開腹,去五臟,又凈洗”。然后“緩火遙炙”,烤至“色同琥珀,又類真金”,這樣吃時“入口則消,狀若凌雪”,味美異常。
近代博山烤肉在“炙燉法”基礎上經(jīng)過研制形成獨特風格。約在1905年前,博山“遠興齋”烤肉店店主錢振遠,在一次肘子過油時,偶而發(fā)現(xiàn)肘皮爆花后,肉味更加鮮美。隨后改大烤為小烤,改一般木柴為果木劈柴烤制。這樣烤出的肉,皮酥肉嫩,氣味幽香,食而不膩,非常受人歡迎,博山烤肉由此譽滿山城。
博山烤肉可做冷熱拼盤,可燴菜。如果熱烤肉加白糖,用鮮荷葉包后再吃,或用烤肉加綠豆小粉皮再加雞蛋做成湯菜,更是別有滋味。
風 味 小 吃
周村燒餅
馳名中外的淄博市周村“燒餅”為傳統(tǒng)地方名特產(chǎn)食品,生產(chǎn)歷史悠久、工藝考究。“月華牌”周村燒餅沿用了周村“德祥齋燒餅老店”的傳統(tǒng)配方和工藝,采用精選配料——優(yōu)質(zhì)面粉、脫皮芝麻、精鹽、食糖、水精制而成,產(chǎn)品外型圓薄,正面粘滿芝麻,背面布滿酥孔,以香、酥、薄、脆而馳名中外。
芙蓉果
芙 蓉 果,原名蓼花,長圓形,表面為淡紫色,外表附以淺紅或白色糖末,似芙蓉花絨故稱芙蓉果。
制作芙蓉果,首先要制成坯體,然后油炸而成。坯體制作在春秋兩季為宜,以江米、黃豆為主料,先將浸泡好的江米加工成細粉,用開水和成面,揉成饅頭狀,放入籠內(nèi)蒸熟;然后在攪拌機內(nèi)攪拌片刻,再加入黃豆糊一同攪拌,成半流體狀,倒在鋪有熟面粉的案板上,待涼時,切成長6.5厘米,寬、厚1.5厘米的坯條,放置晾干即成。炸芙蓉果時,先將坯體放入溫油鍋內(nèi)浸泡,后用勺子澆潑沸點熱油,使之逐步升溫,膨脹,最后倒入150℃熱油鍋內(nèi),至微黃色撈出,涼后,澆拌上用白砂糖、桂花等熬制的糖漿,后取出再拌上白糖即成。
周村煮鍋
周村煮鍋又名朝天鍋,是淄博風味小吃之一。1910年左右由周村三星廟前徐方明、鎮(zhèn)西橋李六所始創(chuàng)。當時煮鍋比較簡單,設一直徑約120厘米中間有孔的圓木盤,砂鍋放在中間孔內(nèi),鍋底點火。顧客圍坐四周,把自己選好的菜肴放入鍋內(nèi)燙熱取出,放在自己碗里,鍋內(nèi)老湯隨意喝。因味美可口、經(jīng)濟實惠而深受歡迎。
菜煎餅
煎餅過去為淄博南部淄川、博山等地人民的主食,菜煎餅是傳統(tǒng)吃法之一,堪為當?shù)仫L味一絕。制作方法是先將豆腐、韭菜、粉條切碎,加蝦皮、調(diào)味品,用花生油炒熟,拌勻成餡,然后將攤好的煎餅攤上餡,再折疊成方形、長方形或三角形,煎烙至熟呈深黃色,即可食用。有《煎餅賦》贊之曰:“三五重疊,炙烤成焦,味松酥而爽口,香四散而遠飄”。
臨淄餅角
清末問世的面食小吃品種。這種餅角冷熱可食,熱食最佳,一經(jīng)問世,備受歡迎。
餅角制作精細。將面和好,搟成薄餅,加入油、花椒、鹽卷起揉好,做成方形,中間用刀斜割成三角形,一邊用木梳劃上十字紋。在平爐上兩面烤至八成熟,再放入爐下邊烘烤。熟后瓤有十幾層,具有香、咸、麻諸味,十分可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