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水滸傳》開篇第一回寫的就是龍虎山上發生的故事:“(洪太尉)將至半山,望見大頂直侵霄漢,果然好座大山。正是:根盤地角,頂接天心。瀑布斜飛,藤蘿倒掛。虎嘯時風生谷口,狼啼時月墜山腰。恰似青黛染成千塊玉,碧紗籠罩萬堆煙”——把龍虎山的縹緲仙氣與充滿野趣的山水描寫得出神入化、惟妙惟肖。
龍虎山原名“云錦山”,位于江西省鷹潭市郊西南20公里處。按照“北孔(孔子)南張(張天師)”的說法,曾是張天師修煉寶地的龍虎山就是我國道教的發祥地。
東漢中葉,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肇基煉九天神丹,“丹成而龍虎見,山因以名”。
明凈秀美的瀘溪河,由南向北似一條玉帶,把上清宮、龍虎山、仙水巖等丹霞地貌串連在一線。從上清千年古鎮乘竹筏順瀘溪河而下,十里山水宛若仙境。仙水巖是“仙巖”和“水巖”的總稱。仙巖因唐代詩人顧況寫有“樓臺翻騰翠遠分明,聞說仙家在此城,欲上仙城無路上,水邊花里有人聲”而又名叫仙人城。整座山峰拔地而起,猶如一柱擎天,經三道山門,攀588級臺階。沿途有仙鼠石、鳳凰橋、仙水井、仙如庵、清濁水池、龍化池、兜率宮等十多個景點。最有趣的是仙女巖的“仙女”——一座巖壁從中間非常對稱地向左右展開,接觸地面的地方呈規則的圓弧形,就像一位剛從瀘溪河出浴的女子端坐在岸邊歇息。奇特的是與仙女隔河相望有座“神漢峰”,只見一座山峰平地聳立,挺直如筍,高插云際,峰高118米,頗具陽剛之美。“神漢峰”與“仙女巖”隔河相對,可謂是成雙成對,天造地設。
在秀美的景致中有一個歷史謎團。龍虎山仙水巖絕壁上有成片的千古崖墓群。玉棺懸空,神秘莫測,是“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觀”。懸棺數以百計,全部鑲嵌在懸崖峭壁之上,整個懸棺群如一幅巨大畫卷聯系在一起,更增添了其神話色彩。龍虎山懸棺群是中國最早的懸棺群,是中國懸棺(或稱崖墓)的發源地。它們懸在懸崖峭壁之上,高低不等,遠遠看去,大小不一,隨著洞穴的變化而變化,很是奇特。
龍虎山“懸棺”大都用巨大整段的楠木刳制而成,大小不一,形式迥異:有巨大的可容葬十余人的“船棺”;有造型如古屋的“屋脊棺”;有圓筒獨木的“獨舟棺”;也有現今常見的“方棺”;還有微型的“二次葬”用的“骨灰盒”。從考古發掘的陪葬品來看,這些棺木里的主人均為“古越族人”,他們“習以水戰,以舟代車,斷發紋身”;居于山國水澤。
龍虎山懸棺距今2600余年,大多為春秋戰國時期古越族人所為。懸崖絕壁高100多米,棺木是用什么辦法放置進去的?古越族人為什么要把先人安放洞里?……這一切,都還是一連串的問號,有待人們重新解讀。